浅谈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工商银行吉林省分行营业部 任卓 刘英姿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措施的不断深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了决定我国经济走向的紧要关头,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客观上成为决定改革大业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纵观银行业,近几年来,商业银行资金“脱实向虚”不断加剧,各种“套利”行为层出不穷,“影子银行”等金融乱象纷呈,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脱水”现象日益严重,这些都对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新形势下,如何重新定位和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职能,确保商业银行在贯彻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支持供给侧改革的同时,能够兼顾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既能高效为实体经济补充“新鲜血液”,助推制造大国经济腾飞,又能有效规避各类风险,实现商业银行的健康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前瞻性地加快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有效控制和防范内部审计风险,才能确保上述目标的最终实现。下面,笔者将从内部审计风险的特征和内部审计理论创新的方向两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定义、特点及现阶段的新特征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弊端和漏洞,而内部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告是合法、公允以及经营管理是健全有效的,并因此提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通常人们认为审计风险主要是由于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主观判断错误所致,其实审计风险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之中。
细究其形成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风险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可避免性、广泛性、持久性、隐蔽潜在性、或然性和可测可控性的特点可以说是广泛存在于内部审计的全过程,而如何正确理解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如何在工作中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与防范,则成为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风险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新特征,体现为隐蔽性更深、专业性更强、政策驱动性更高。由于内部审计人员对国家宏观经济、金融的方针政策、监管法律法规理解掌握不到位,对行业性、新兴产业的风险预判不准确,在审计过程中不能及时揭示风险隐患,导致新形式的审计风险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一是商业银行不能彻底贯彻国家经济金融方针引发的政策性风险。如商业银行没有执行国家关于“加大中小企业、低碳环保高科技、新兴产业扶持力度等”政策,没有加大贷款投入力度而受到监管部门告诫谈话;二是商业银行对监管法律法规理解不到位引发的监管性“处罚”风险。如商业银行在业务办理过程中不能正确执行“不得存贷挂钩”、“有条件授信应先落实条件后放款”等监管法规,被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处罚;三是商业银行对行业性风险不能准确预判,特别是国家政策倾斜及行业价格走势把握不准,而引发的商业银行整体贷款投放失误,如商业银行近年来在粮食加工、钢铁、房地产等行业的贷款损失等等。
二、近年来所遇到的内部审计风险问题
(一)内部审计的体制和机制不健全,是内部审计风险高发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银行业经历了五大变局:存款保险制度破茧而出、利率市场化、民营银行开闸、新资本管理办法令银行资本充足率倍感压力、不良贷款持续升温。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特别是银行业竞争的加剧,传统的内部审计无论是体制还是机制都不能适应银行业迫切实现自身瓶颈问题突破的需要,具体体现在:
首先,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体制具有局限性,当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与银行的经营目标不一致时,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一部分的内部审计体系必然要维护商业银行的利益,从而不能有效规避监管风险,达到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的宗旨。
其次,现行的内部审计体系缺乏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运作机制及创新、激励约束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人力资源运作机制不科学,必然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年龄老化、专业知识单一,业务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不能与时俱进,难以引进高精端、复合型人才,特别是缺乏既精通银行业务又熟悉计算机技术的整合型人才;二是缺乏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必然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尸位素餐,责权利严重分离,审计人员不对审计结论负责,无形中加大了审计风险;三是缺乏合理的创新机制,内部审计理论创新重度滞后于业务发展,致使内部审计人员理念陈旧,内部审计定位不准确,仅停留在查错纠差的粗浅层面,不能紧密结合商业银行当前的工作中心,深层次地防范审计风险,进而引导商业银行提高经营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内部审计的企业文化建设不足,是制约内部审计水平的瓶颈问题
近年来,银行业普遍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新增贷款有所控制,部分融资平台转向“影子”银行融资,银行表外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加速脱媒。由于银行业本身具有的易同质化特点,必然导致创新产品的生命周期有限,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就只能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只有文化是不易模仿的,只有文化才是核心的。因此,新形势下,提高内部审计风险防范能力必然要加强内部审计的企业文化建设。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从根本上没有形成具有高度凝聚力、被社会各界及本行员工普遍接受的内部审计企业文化,有的也是仅仅停留在诸如“合规创造价值”等口号式的表象层面,成为制约内部审计风险防范的瓶颈。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存在业务人员不能正确理解和对待内部审计工作的现象,片面地认为内部审计只是“挑毛病”、“找骨头”,根本不能创造价值。加之,一些管理者为追求指标、效益,没有精力关注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这些都不自觉地弱化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三)内审人员道德风险防控不到位,是内部审计风险时有发生的重要诱因
内有利率市场化利差收窄,外有互联网金融“大兵压境”,中国银行业面临阶段性生存危机。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的道德风险不可避免地日益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不能正确看待企业生存与内部审计风险防范的关系,为了银行的“眼前”利益,对组织内部采取的一些短期的急功近利行为诸如盲目扩张及逃避金融监管“打擦边球”等问题开“绿灯”,丧失了内部审计人员应有的道德底线、职业操守和警觉性,致使国家利益、客户利益、银行的长期利益受到损失;二是部分审计人员道德水准低下,为了一己私利,置本行利益于不顾,泄露商业机密谋求个人利益;三是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和人员存在一定的职业利害关系,这就导致审计人员碍于情面做出一些不公正的审计结论,存在偏袒、隐瞒被审计标的存在的问题,甚至发生舞弊行为;四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审计人员与被审单位长期合作,使得审计人员丧失警惕,麻痹大意,容易忽略被审标的潜在风险,最终形成风险隐患;五是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经常遭受到组织内、外部的压力,影响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和公允性。
(四)内部审计的手段和方法落后,是内部审计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关键所在
从近年来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实践来看,由于中央政府为深化改革开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而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例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所强调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允许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民间金融机构,设立存款保险制度,加快汇率、利率市场化,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等等,以及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巨大冲击,都迫使商业银行加快经营转型,从主要依靠利差收入向依靠金融创新提供全方面优质服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转变,这些都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相对银行业务创新进程加快,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现行的内部审计工作彰显出理论创新不足、不能与时俱进、手段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缺陷。金融工程理论的建立以及银行电算化、网络化进程的加快,都对传统的审计手段呈现“倒逼”之势。目前,以现场审计为主、非现场审计为辅的审计手段,以手工审计为主、计算机审计为辅的分析手段都已不适应银行业务电算化和“大数据时代”审计的需要,致使审计结论缺少客观性、科学性、前瞻性。主要体现在:一是现场审计抽样比例的局限性,不适应大数据业务审计的要求,抽样结果势必不足以支持审计结论,具有片面性;二是非现场审计的系统升级、模型建立跟不上银行业务电算化、网络化进程,导致非现场审计不足以为现场审计提供技术支撑,提高现场审计的针对性、精准性;三是手工审计对“网络不落地业务”不能实施基本的检查、评价,进而实现有效控制风险;四是计算机信息化审计仍停留在简单的数据筛选、排查阶段,缺少必要的人工智能软件,不能对数据进行时时监控、自动分析监测,适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化解风险隐患。
三、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包括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薄弱,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道德风险意识不强,内部审计的方式、方法落后,法律法规不健全等等。这些,是造成日趋增高的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
(一)因客观因素导致的内审风险
1.法律法规不足以支撑内部审计的体系建设,从根本上束缚了风险防范能力的提高
国家的法律法规没有对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给予必要的法律支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6年颁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虽然明确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及保证其独立性的要求,但有些具体条款弱化了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如“内部审计人员薪酬不低于本机构其他部门同职级人员平均水平”,就限制了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现实中,正是由于这一条款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人员薪酬只拿平均数,而不是根据其工作业绩获得相匹配的工资待遇。其结果是精通业务、素质高的人员不愿意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弱化了内部审计体系建设,从根本上束缚了内部审计的发展,造成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
2.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地位相对薄弱,在无形中增大了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概率
众所周知,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只要独立于他们所审计的经济活动之外,就可以处于超脱的地位,就能够在内部审计中做到客观、公正。然而,事实上我国现行的内部审计机构在行政上由本单位负责人直接领导,业务上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指导与监督。这种格局致使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地位面临尴尬境界,也就是说,内部审计人员具有双重身份,既要代表国家行使监督职能,发挥审计的作用,又要参与单位的内部管理。既要名义上顾全国家利益,又不得不接受本机构管理层面的直接领导,实际上主要服从于部门的局部利益,这就是所谓的“灯下黑”。这种身份使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的把握有一定困难。既要保护国家利益不受损害,又要维护单位利益,而实际上这是很难做到两者兼顾的,也于无形之中增大了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概率。
(二)因主观因素导致的内审风险
1.内部审计工作方式和方法的落后将加速导致审计风险发生
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原因,使内部审计的工作方式与技术手段落后于新形势下快速发展的银行业,这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极不协调。单一的工作方式和滞后的技术手段,是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高标准要求的,尤其是在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从审计手段的智能化角度来说,审计的硬件条件一定要优于受监督者,但事实是资源配置与审计任务严重不对称,从而使审计任务的完成程度打了折扣。内部审计也就不能起到应有的监督和威慑作用。
2.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
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从事审计需要的政策法规水平、专业知识、经验技能、审计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心。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决定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机率。虽然内部审计工作采取了规范的审计程序,但由于历史观念的养成,导致目前我国内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直接影响到内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另外,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还制约了其职业道德水准。近几年来屡见不鲜的职业道德风险,究其原因,正是由于其专业知识水平低下,无法判别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又是错误的,导致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另外,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也是直接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以往发生的案例不难看出,很多审计风险往往就是由于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对被审计项目存有侥幸心理,抱有“也许不会有问题吧?”“以前都没有问题,这次估计也没有问题”的心态,或是应付性地随便看两眼、翻两下,加之对内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规范的约束和指导,这些都是直接导致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的主要因素。
3. 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风险是产生内部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
作为一名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遵守《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条款,可在实际工作中,各种利害关系却往往制约了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的客观公正性,甚至违背了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有的职业品德,违反了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守的职业纪律,造成内部审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最终导致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而如何防范道德风险的发生则成为规避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要工作。对此,我们必须让内部审计人员从内心深处明白道德风险对自身职业生涯的危害,让内部审计人员从被动地接受职业道德的灌输,到主动提高自身的伦理道德水平,这样才能有效防控因道德风险而引发的内部审计风险。另外,规避道德风险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工作自豪感,通过日常合规理念的逐步渗透,加之不间断的企业文化的培育,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任何人、任何业务处于内控制度的监控下,这是控制内部道德风险的最有效手段。
四、新形势下通过内部审计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有效防范和化解内部审计风险
在今后的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协调全面深化改革与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和谐共赢,我们应该加快内部审计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积极防范各种因素导致的审计风险,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理论框架。
(一)加强内部审计的“体制理论”研究,完善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框架,强化独立超脱的内部审计体系
任何一个理论体系中,“体制”理论始终处于最根本的地位,体制决定机制,新形势下我们要加强内部审计体制理论的研究、创新与突破,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合法地位。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人员要站在国家的立场上独立地开展工作。在审计计划编制和调查取证过程中,审计人员要保持超然立场,被审计单位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人为设置障碍,施加压力,改变审计人员的立场,在审计工作结束后,审计人员应排除各种干扰,对审计事项做出客观评价。内审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业务技术、忠实细致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工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内审人员要有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忠于职守,秉公办事的高尚品质。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直接影响着其作用的发挥,独立性要求在客观上,要为内部审计部门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这就需要国家立法机构、审计和金融监管部门在法律、法规、政策指导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法规支撑,健全、完善相关法规对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尤为重要。在主观上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独立的精神状态,可以说,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内在要求,是使内部审计具有客观性的必要条件。作为健全单位内部管理机制的手段,内部审计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提供的审计服务越来越多,这些足以说明内部审计的地位越来越高,这也从主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内部的规章制度必须从公司治理结构、资源倾斜等方面保证内部审计的超然独立性。
(二)加强内部审计的“机制理论”研究,健全内审的人力资源运作机制,加强可持续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任何一个理论体系中,“机制”理论始终处于最关键的地位,机制决定效率,新形势下我们要加强内部审计“机制理论”的研究、创新与突破,研究探索内部审计人员的“矩阵管理”模式和“柔性团队”建设模式。针对当前内部审计人才队伍知识结构单一,审计技能落后以及年龄梯次、专业人员构成不尽合理的现状,在大力加强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流动等人力资源运作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的同时,引进全覆盖的各经营管理单元的内部审计人员驻点矩阵模式,为增强审计队伍活力,构建高素质的审计人才队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科学梳理本单位的运营流程,确保每个管理单元都有内审人员的“嵌入”,亦可尝试“外派合规官”的模式,既由内部审计部门向各个管理、运营团队派驻内审人员,以保证内审工作与经营管理工作的深入融合,即实现“矩阵”管理;二是保证人才队伍动态平衡,立足于新形势下审计工作需要,与人才结构相结合,通过引进、交流、岗位培训等方法将一些新兴和稀缺专业人才引入到审计队伍中来,亦或建立“柔性”审计团队,既相关人员可隶属于原部门,特定的审计项目集中到一起成立“柔性”团队,以满足审计工作的需求;三是促进审计队伍职业化建设,确保审计人才引进的工作质量,同时要积极探索实行审计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四是针对专业性强、审计难度大的审计项目,要通过借聘使用等手段遴选人才,建立人才信息库,规避审计过程由于缺少专业人才而导致的审计风险;五是不断拓宽人才交流渠道,完善人才横向交流机制,不但要“请进来”,将拟提拔的人才输送到审计队伍中挂职锻炼,还要“走出去”,使优秀的审计人才能够出得去,让他们到更重要的岗位去发挥作用。
(三)加强内部审计的“文化理论”研究,加快内部审计的企业文化建设,突破防范审计风险的瓶颈问题
管理理论的发展证实了文化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新形势下我们要加强内部审计的“文化理论”的研究创新,加强内部审计的企业文化建设,快速突破瓶颈问题,可采取以下办法:首先,要加强内部审计企业文化的环境建设,使之成为企业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环境是企业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它直接关系企业文化能否健康成长,因此商业银行的决策层应对环境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资源上给予必要的倾斜,使企业文化环境建设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其次,要加强内部审计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建设。作为被全体员工所认可接受的价值理念和价值主张,企业文化的价值观一要代表国家社会发展的方向,具有时代性、先进性,这样才能使员工保持荣誉感。二要代表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体现员工的自身价值,这样才能使员工具有归属感,并自觉地将个人前途、命运与企业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三要代表企业的发展方向,体现企业的发展愿景,这样才能使员工具有使命感,自觉承担起企业发展的使命;第三,加强企业文化的人格化建设。企业文化的人格化是指将符合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人物、模范事迹作为典型,通过宣传、教育使企业文化的内涵通过具体人物展现给广大员工,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此外,还要加强企业文化的仪式建设、网络建设,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形成多梯度的传播途径和畅通的反馈机制。内部审计的企业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商业银行核心价值观,同时凸显独具特色内部审计价值主张,使广大员工自觉地接受内部审计理念,自觉规避内部审计风险,还能收到降低内部审计成本的良好功效。
(四)加强内部审计的“过程控制理论”研究,实现内部审计的过程目标控制,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在内部审计的质量管理中,我们要加强“过程控制”理论的研究创新,要通过引入金融工程和过程控制的理论、方法,重新再造科学、高效的内部审计工作流程。一个健全有效的控制制度对内部审计管理工作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减少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正确处理好降低风险与提高效益的关系,开展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我们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程序,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控制,建立内部审计流程各环节的控制标准和方法,实现内部审计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控制,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一是建立内部审计的非现场审计智能软件,科学排查、分析、选样,做好审前准备工作,夯实审计基础;二是引进先进的审计理念,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积极探索、创建现场审计过程中的“人机结合、人机互补”的高效率、高敏感、高覆盖的审计模型,提高的现场审计的执行力,保证审计过程服务于实现审计目标的需要;三是健全审计成果运用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审计成果的全方位应用,通过严密的内部审计纠正和信息共享机制,降低审计风险和成本,为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奠定扎实的基础。
切实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根本是加快建设全面质量管理进程。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考虑人员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素养、工作的委派是否与其实际能力相适应?在开展内部审计过程中是否能够做到任务明确、职责清晰? 审计督导人员在考虑专业胜任待情况下,是否能够合理对内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各层级审计人员是否能够承担相应的责任,确保每一审计环节都 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这些,将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而内部审计质量同是内审工作的生命线,只有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才能为实施审计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因此,只有加速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才能帮助银行业正常运作,促进银行的良性成长与发展。
(五)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修养,夯实防控内部审计风险的基础
在日益紧迫的新形势下,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特别是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职业技能、道德素养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工作。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具体操作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审计项目质量的好坏和审计风险的大小。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对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起着根本性作用。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强对审计人员业务知识的培训力度。内部审计工作贯穿于商业银行整个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做为一名审计人员,这就要求其不仅要熟练掌握审计专业的知识,而且要熟悉新形势下不断更新的与经营管理活动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因此,定期或不定期地全方位开展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实践工作,提高其解决问题的业务本领和应对日益复杂多变局面的能力,是培养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的基础,也是有效防控内部审计风险的方法之一;其次,要切实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长期从事类似或重复的工作,势必会因思维定式限制了内审人员职业技能的提高,对其做出正确审计判断的能力产生负面影响,为此,我们要为审计人员创造一切提高职业技能的机会,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文字表达、数据采集及分析能力、审计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交流,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提升人际沟通技巧和组织管理技能,拓宽审计技术的实际应用渠道,并做好内部岗位轮换,使每个审计人员都成为审计工作的多面手,从而杜绝由于职业技能不足而导致的内部审计风险;第三,抓好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内部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职业道德修养,激发内部审计人员爱岗敬业的热情,牢固树立扎实肯干、严谨活泼的工作作风,有效防范职业道德风险。对此,要求管理层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构建良好的内审人员准入与晋升机制,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审计队伍在保持高质量、高水平的前提下不断发展壮大,以适应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规避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
国内外日趋严峻的形势、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既对我们如何防范内部审计风险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我们创新内部审计理论、提高内审水平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既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新形势下加快银行经营转型过程中内部审计工作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破切性、紧迫性;同时也要牢牢地把握住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借深化改革的春风,使内部审计工作始终围绕国家宏观经济、金融方针政策和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的发展目标,实现自身转变,规避内部审计风险,为商业银行合规稳健经营保驾护航。